枣林深处文明韵 香飘万里幸福村——看衡水市武邑县朱家庄村如何书写“甜蜜答卷”
时间:2025-07-29 来源:衡水新闻网 作者:

朱家庄村枣花节活动现场。资料图片
在衡水市武邑县城正北偏西16公里处,有一个掩映在枣林深处的村庄——龙店镇朱家庄村。这个仅有147户426人的小村庄,却有着亮眼的“成绩单”:2020年获评河北省省级森林乡村、全市土地托管第一村;2021年成为河北省卫生村;2022年荣获河北省美丽休闲乡村、河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;2023年获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级示范村;2024年成为衡水市研学基地;今年又摘得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桂冠。

游客在枣树林中放松身心。资料图片
走进朱家庄村,笔直平整的水泥路通村联户,绿意葱茏的枣园硕果盈枝,老人们在游园内闲谈欢笑,村史馆的老物件见证着村庄的发展……一幅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的村居画卷在此徐徐展开。
文明新风润心田
“以前办红白事,讲排场、比阔气,人们花钱多、负担重。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,按标准办事,大伙儿自觉从简,省心又省钱!”谈及移风易俗,村民朱建府竖起大拇指称赞。
破除陈规陋习,才能让文明乡风落地生根。朱家庄村通过制度约束、典型引领、文化浸润等举措,深化移风易俗,倡树文明新风。
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,明确红白事操办标准,将白事丧期不超3天、礼金不过百,红事宴席烟酒规格等纳入村规民约。理事会主动管理,严禁大操大办、人情攀比。“刚开始有人不理解,觉得丢了面子。”村党支部书记朱敬飞介绍,理事会成员带头执行新规,村“两委”干部逐户宣传,“现在大家观念逐步改变,喜事新办、白事简办,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。”
为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,村“两委”班子多方奔走,邀请各级道德模范、身边好人、新乡贤等走进村庄,开展“道德讲堂”活动。一个个身边的鲜活案例,像春雨般滋润着村民的心田。“以前总觉得‘模范’离我们很远,听了他们的故事才知道,做好事、行美德其实就在日常小事里。”村民朱书凯说,自从村里开了道德讲堂,邻里间争吵少了、互帮互助多了。
不仅如此,村里每年开展“星级文明户”“五好家庭”“好媳妇好婆婆”评选活动,张挂光荣榜,发放荣誉标牌。老党员朱志申家连续多年获评“星级文明户”,门前的星级标牌格外醒目。“这牌子比啥都金贵,街坊邻居路过都夸,孩子们也觉得自豪,一家人做事更有劲儿了。”朱志申高兴地说。在榜样的带动下,“争星创优”成了村里的新风尚,婆媳不和、邻里纠纷越来越少,文明和谐的乡风浸润着家家户户。
傍晚时分,村民广场渐渐热闹起来。伴随着动感的音乐,20余名村民自发列队,踩着节拍跳起广场舞。另一边,孩子们在游园里追逐嬉戏。“以前农闲时,大家不是在家看电视,就是凑在一起打麻将。”朱家庄文艺队负责人、妇女主任邢秀梅说,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,村“两委”发动群众组织秧歌表演、健身操等活动,添置服装道具,还请来专业老师指导,编排了融入本村枣文化元素的舞蹈《朱家庄的红枣树》。“现在村里的文化生活跟城里一样热闹!”

枣花节活动现场。资料图片
“绿富同兴”双赢路
“以前村里路不好走,坑坑洼洼的,现在硬面路通到家门口,出门就有广场、游园,住着比城里还舒坦!”站在扩建的“枣源”休闲广场上,村民朱万芝望着眼前的景致感慨万千。近年来,朱家庄村投资500余万元,从硬化、绿化、亮化、美化、净化方面对全村进行整体提升,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沿着1800余米的林荫步道漫步,3个小游园点缀其间,凉亭、石凳、绿植相映成趣,成为村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。“这处游园以前是块闲置地,长期堆积垃圾,谁都不愿靠近。”朱敬飞指着一处花木葱茏的小游园介绍,村里将其改造成游园,种上绿植,设置景观小品,使“推门见绿、移步换景成了常态”。
环境改善了,如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?朱家庄村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1万余棵老枣树,其中百年以上树龄的有7000余棵,最老的一棵已有600余年历史,仍能年年挂果。“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老枣树,还要让它们成为‘摇钱树’。”朱敬飞介绍,村里依托“黄口大枣”地理标识优势,规划打造了“枣源”产业园,发展枣树种植,沿龙治河开展生态修复,同时打造集采摘体验、文化展示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,走出了一条“生态+产业+文旅”的融合发展路。

村民手捧丰收的大枣,满面笑容。资料图片
产业园内,一棵棵百年枣树郁郁葱葱,一个个大青枣挂满枝头,甚是喜人。“目前主要以销售青枣为主,大概8月中旬就能收获了。”朱敬飞说,他们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,托管给第三方经营,聘请市林果站专家进行技术指导,推广“党建引领+企业+技术团队+村级集体经济组织”的发展模式,“村集体、村民年增收50多万元,每户每年基础分红1000元,村民还能在园区打工挣钱。”
2023年,武邑县首届枣花节的成功举办,让朱家庄村声名远扬,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“网红地”。朱家庄村充分发挥枣树资源优势,牢牢抓住百年古枣园这一独特“IP”,从单纯的枣树种植向产业链延伸:不断精研大枣深加工,开发出酒枣、蜜枣、枣干等特色产品,提升“甜蜜”的附加值;更以枣为媒,精心设计一系列沉浸式研学体验活动——春日里,游客可在枣花芬芳中漫步生态古枣园;夏日里,亲子体验大枣采摘、蜜蜂养殖及蜂蜜采集等项目;可到村史馆探访农耕文化和红色印记……针对老年群体,他们计划推出养生与文化体验的研学活动,让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都能找到乐趣。
文化根脉永流传
走进村史馆,砘子、锄头、打胚模子、半导体收音机等老物件映入眼帘,仿佛在诉说着朱家庄村的历史、乡情与乡愁。不足百平方米的空间里,200余件展品和史料展示着村庄的过去,成了村民们追忆往昔、凝聚发展力量的新地标。

村史馆展览的老物件。武邑县委宣传部供图
暑假里,馆长朱保通常给村里的孩子们讲解这些老物件的故事:“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煤油灯,那是60年代的农耕犁,都是俺们小时候用过的。”他觉得,现在年轻人外出工作,很多孩子都不认识这些老物件了,所以有必要把老物件们收集起来并妥善保存。
“就是希望后辈们能真切感受村庄的变迁、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,体会祖辈奋斗的艰难困苦,更要从中汲取推动村子发展的强大力量。”这番话道出了村史馆的价值——既守住了乡愁,也为村庄的未来凝聚起精神动力。
村中坑塘边,几位老人正坐在石凳上聊天。这个曾干涸多年的坑塘,如今水波荡漾,岸边护坡整齐,成了村民追忆往事的好去处。据老人们说,20世纪三四十年代,这坑塘常年有水,后因地下水位下降而渐渐干涸,且由于坑边村民建房垫房基,使大坑越来越小。近年来,村里在镇政府支持下,清淤、砌坡、防渗,让坑塘恢复了原貌。
最令朱家庄人骄傲的,还是那片330余亩的百年枣林。“这些老枣树是祖宗留下的宝贝,树龄超三百年的就有40余棵,每一棵都有故事。”朱敬飞指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枣树说,这棵树已有600多年树龄,见证了村庄的兴衰,“我们对园内古树采取多种保护措施,给每棵百年枣树挂了‘身份证’,记录树龄和生长情况,就是要让子孙后代都知道,咱朱家庄的根在这里。”
从文明新风拂面到人居环境蝶变,从产业融合发展到文化根脉传承,朱家庄村正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